近日,国家网信办启动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打击网络恶意营销账号。网信办表示要压实主体责任,加大惩治力度,对问题严重、影响恶劣的网站平台、网络账号及相关责任人依法依规严肃处置,并向社会公众通报处置结果。
网络上的恶意营销现象一直屡禁不止。从此前搅动“饭圈”互撕的职业黑粉们,到疫情期间层出不穷的谣言,再到近日“这辈子不可能打工的”当事人出狱受捧…… 一系列恶劣现象的根源在于对流量的无底线追求。
随着近年来网络用户暴增和社交平台的全面普及,通过流量获利的人越来越多,流量变现也被不少人看作生财之道。随之而来的是资本对流量的追捧和青睐,网红经济、流量造星成为热门话题。但是,当一些人在忙着为流量疯狂甚至不惜进行恶意营销的时候,往往忘记了由此产生的热度可能是负面的。社会责任感的丧失,让他们无视了这股带毒的流量会带来怎样的后果。
“毒流量”现象已经成为网络空间的一大公害。一方面,营销号批量制造谣言,给公众造成恐慌,破坏政府公信力,挤占公共空间资源,甚至对国家外交产生负面影响;另一方面,扭曲的价值观风行网络,一些人过度标榜一夜成名,奉流量为圭臬,唯热度马首是瞻,总想通过不断“吸睛”和“出位”博得关注。这些现象加剧了社会的浮躁风气,更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塑造产生了不良影响。
更需要指出的是,对“毒流量”的追求已经超越个人行为的层面,发展成有组织、产业化的庞然大物,在一些行业和平台上甚至能够呼风唤雨,挑战主流媒体的批评和公权力机构的监管,对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构成不良影响。面对监管部门的打击,这些人也是手段百出,马甲层出不穷,“小号”成千上万,像“打不死的小强”一样始终难以根除。
显然,网信办此次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十分及时,也很必要,对一些平台和账号要流量不要底线的行为应加大惩治力度,并对恶意营销者亮剑。应探索技术手段和信用惩戒机制联合发力,把恶意营销者的“马甲”“小号”连根拔起,让其在网络和现实中寸步难行,彻底铲除这一毒瘤。同时各平台也要加强审核力度,强化底线思维和社会责任感,谨防自身成为毒流量生长传播的温床,与政府部门、媒体、网民等社会各界携手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恶意营销的丧钟已经敲响,是时候清除毒流量了!
文章来源:《半月谈》
浙江博学成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浙ICP备16039167号-1 工信部备案管理系统
Copyright©2006-2024 www.bxgwy.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