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理政,法治先行。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关于法治中国建设的专门规划,《法治中国建设规划(2020-2025年)》(下称《规划》)于不久前发布。这部规划是“十四五”时期统筹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施工图,也是新时代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纲领性文件。站在历史的新起点上,未来5年,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推动良法善治,将如何布局?
法治供给侧改革,补齐良法善治短板
《规划》提出:“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奋力建设良法善治的法治中国。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
良法,即符合时代和人民要求,满足人民需要的法律法规。随着我国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对立法的企盼不是有没有,而是好不好、管用不管用,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瞄准当前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规划》以供给侧改革的思维,大力增加法治供给:“坚持立改废释并举。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涉外领域立法。”
比如,针对时下疫情暴露出的我国公共卫生法治保障短板。《规划》明确,加强疫情防控相关立法和配套制度建设,完善有关处罚程序,强化公共安全保障,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法律体系。
又如,对于我国近年来知识产权保护领域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规划》要求,完善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保护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实行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激励和保护科技创新。
再如,针对互联网平台涉嫌垄断,公民个人信息频繁被泄露,直播带货乱象等互联网领域违法现象,《规划》提出,加强信息技术领域立法,及时跟进研究数字经济、互联网金融、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相关法律制度,抓紧补齐短板。
以法治厘清市场、政府、社会的关系
法治中国,要达到良法善治,必须推进权力运行法治化,这是法治政府建设的关键所在。
《规划》指出,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着力厘清政府和市场、政府和社会的关系,更加注重用法律和制度遏制不当干预经济活动的行为。
政府与市场、社会的关系该如何拿捏,清单制度作为我国治理的一种创新,已经勾勒出法治政府、政府改革的清晰路径:“大力推行清单制度并实行动态管理,编制完成并公布中央层面设定的行政许可事项清单、备案管理事项清单,国务院部门权责清单于2022年上半年前编制完成并公布。”
以清单制度的形式,划定法治政府的边界,将有助于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就此,《规划》特别提出,实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破除隐性准入壁垒,普遍落实“非禁即入”。同时,全面清理、废止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各种形式不合理规定,坚决纠正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行为。
捍卫公平正义,切实保障公民权利
“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公平正义是人民的期盼,也是我们党长期追求的价值目标。
《规划》聚焦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要求保证行政权、监察权、审判权、检察权得到依法正确行使,保证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得到切实保障。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项法律制度、每一个执法决定、每一宗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冤假错案对社会公平正义伤害极大。完善庭前会议、非法证据排除制度;规范法庭调查和庭审量刑程序;落实证人、鉴定人、侦查人员出庭作证制度;完善技术侦查证据的法庭调查和使用规则;健全落实法律援助值班律师制度……《规划》高度重视公民权利的司法保障。
值得一提的是,“完善有效防范和及时发现、纠正冤假错案工作机制”写入《规划》,可进一步让老百姓信仰法律,主动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除了让公民在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规划》在行政执法方面也提出不少新要求,如全面推行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等。未来5年,执法不公、选择性执法、随意性执法等现象将得到有效遏制,人权法治保障水平将持续提高。
加快建设党内法规体系,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
《规划》在建设党内法规体系方面,专辟章节,详加擘画。与时俱进做好党内法规制定修订工作,完善清理工作机制,加大解释力度,提高党内法规质量;落实党内法规执行责任制,做到有规必执、执规必严;健全后备人才培养机制,继续推进在部分高校开展党内法规研究方向的研究生教育,加强学科建设……《规划》从健全党内法规体系、抓好党内法规实施、强化党内法规制度建设保障等方面,作出了系统性规划。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之魂,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是我国法治同西方国家法治最大的区别。《规划》指出,将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要求载入国家机构组织法,载入政协、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国有企业、高等学校、有关社会组织等的章程。
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初步形成
《规划》提出:“到2025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初步形成;到2035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基本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包罗甚广,内涵丰富。比如,加快完善执法、司法、守法等方面的体制机制,努力形成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把党内监督同国家机关监督、民主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贯通起来,努力形成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完善守法诚信褒奖机制和违法失信行为惩戒机制,使尊法守法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努力形成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等。
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需要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向着全面建成法治中国不断前进。
文章来源:半月谈
浙江博学成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浙ICP备16039167号-1 工信部备案管理系统
Copyright©2006-2024 www.bxgwy.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