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
400-0160-999
公众号
微博
小红书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辅导资料 » 面试
辅导资料
2018年公考面试热点题型预测:“牛娃简历”应回溯教育之本
发布时间:2018-04-24 16:27:28    |    发布人: 博学教育    |    点击次数: 2533

【面试热点相关背景】 

一场8000人只能录取60人的幼升小选拔,引来了一批“懂得核反应堆”“学微积分”的优秀的幼儿园“牛娃简历”,这些被戏谑“超过爱因斯坦”的神童,近几天正在朋友圈刷屏。(4月22日《重庆时报》

                                    

 


【面试热点独家解析】 

@红网黄齐超:家长想让孩子拿到进入名校的“入场券”,其迫切心情可以理解。可是,如果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不能进入“名校”,就把孩子送入培训班“恶补”,这绝非明智选择。学前教育中的“抢跑学习”“超前教育”等现象,违反了成长规律,不利于孩子的成长。所以,作为理智的家长,应当尊重教育规律,保护孩子的兴趣爱好,循序渐进地教育孩子,不可急于求成,不可拔苗助长。否则,现代版“伤仲永”的悲剧或将重演。 

有些家长不惜一切代价,将各种培训填满孩子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虽然孩子获得了短暂的发展,但拔苗助长后的“抢跑”仅是一种假象。事实上,超前教育过早地消耗了孩子的学习兴趣,透支了孩子对学习的积极态度,但短暂的优势无法长期延续。再者,有的家长为了增加竞争的砝码,不惜在学历中造假,给幼小的孩子传递了虚假、虚荣的价值观,同时,这也加剧了公众对教育的集体焦虑。

贩卖教育焦虑的不只是焦虑的家长。民校中的名校,有优质的教育资源,满足家长对教育的多元化需求,如果学校把高学费当成入学门槛,恐怕没有太多的争议,毕竟,逐利是民校的终极目标。但是,倘若学校将学生的智商、能力、成绩纳入面试考察的范围,这必将推高家长的超前教育,加剧非理性的“教育强抢跑”,刺激家长的教育焦虑。因此,如果民办学校在招生时刻意强调学生的智商、成绩等客观因素,其实就是在贩卖教育焦虑,是极度不负责任的。

政府对教育均衡发展越来越重视,教育公平在不断推进。“牛娃简历”仅是一个极端的事例,代表不了全部。另外,“牛娃简历”中或许也有家长的注水成分,学校未必全信。而网友故意将简历中的“神奇”部分凸显出来,加以对比和聚焦,吸引了大家的目光,收割了公众关注的流量,放大教育焦虑。从某种角度看,这也是贩卖集体的教育焦虑。

@东北新闻网褚文静:凡事有度,过犹不及。对孩子寄予希望本没有错,但四五岁的孩子,本应该吃饱了睡、睡足了玩、玩够了吃的年纪,却硬生生被逼成了赶场子的苦命人。这种违背教育规律,忽视幼儿身心特点,按照自己的一厢情愿来“改造”孩子的做法,只能给孩子“强加压迫和重负”,扭曲甚至扼杀幼儿天性,让孩子提前背上沉重的“包袱”。

“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任何被“催熟”的“果实”都不会丰满更不会甜美。幼儿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尊重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从幼儿生理、心理特点出发,因材施教,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归根结底,我们的家长需要把孩子当作孩子,不要过多的去“开发”孩子,不要过早让孩子介入竞争,而是要用更多的赏识教育,给孩子更多的信心,让孩子积蓄更多的力量和时间去成长。

不得不说的是,幼儿教育之殇,更是一场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之殇。可以说这也是造成幼儿家长“集体焦虑”的“罪魁祸首”。就像文章中提到的“报名8000多,最终只录取60人”,录取比例不到百分之一,勘称“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对于家长来说,除了让孩子“更有竞争力”外,似乎别无其他选择。对于整个社会而言,更需多考虑怎样为孩子提供更多优质教育资源,满足家长对教育的多元化需求,让家长多一个选择,如此才能让教育早日回归“本真”。

@东方网徐建辉:在这次“神童简历”事件中,某名校报名8000人,实际只能录取60人,竞争激烈程度令人咂舌。为了给自家孩子准备一份抢眼的“投名状”,让孩子能够在“高手如云”的对手中脱颖而出,家长们也是绞尽脑汁,一份份看似“逆天”的“牛娃简历”才渐次出炉。

“可怜天下父母心”。“神童简历”也好,“抢跑”不止也罢,实在也不能全怪我们的父母,可能他们也很无奈,从心底也不想逼着自己的幼小的孩子去上这个班,学那个课吧!

因此要从根本上扭转这种集体焦灼和人人抢跑的不正常局面,除了要求广大家长端正育儿心态,纠正急功近利和急于求成思想以外,还需要全社会为我们的孩子的健康、从容成长提供一个相对宽松的教育环境。包括加强教育投入与资源合理分配,保障和促进教育公平,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拥有更好的受教育机会;以及继续深化教育考试体制改革,不断削减各种不合理加分项,进一步瓦解应试教育,强化素质教育,建立更加科学的教学评价和人才选拔体制等等,切实从制度上给孩子减负,为家长“松绑”,有效缓解他们的焦灼与紧张。

此外,受限于我们国家“人口多,资源少”的现实国情,要从更大格局上纾解竞争压力,有必要放眼全球,树立外向型思维,多方创造条件,努力打破国界藩篱,打通资源、人才跨国流动配置的有利通道,鼓励和支持国人勇敢“走出去”,在国际范围内参与教育培养、人才竞争和资源分配,这也不失为一种现实的选择和正确的出路。

@四川在线周志宏:现在不少小学确实存在“课堂不学课后学”的现实问题。许多家长因此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不能进入“名校”,纷纷将孩子送入培训班“恶补”,有些家长明明知道孩子太小、压力太大,但是“为了孩子的未来”,不得不顺应“潮流”,遵循“规则”,认为“别人都在学,我们可不能落后。”

其实,很多家长喜欢用超前教育让孩子达到看上去比其他孩子更聪明的状态。在本该无忧无虑的年纪被灌输各类带着功利性的知识,这种‘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并不适合,也不符合孩子的发展规律。有科学家通过实验论证,家长“抢跑”让孩子早于同龄人掌握更多技能,但其实早期教育的“领跑”优势并不会一直保持下去。因为,孩子年纪小,理解能力、专注度有限,如果超负荷安排学习计划,孩子就会产生逆反、排斥心理,不仅学不好,还会产生厌学情绪,结果会适得其反。这样的学习习惯也不利于孩子以后的发展。

教育部一直明令禁止幼儿园教拼音等内容,坚决防止和纠正“小学化”倾向,是因为很多知识在孩子成长到一定年纪时再学本是轻而易举的事,而如果刻意超前学习,会让孩子将宝贵的时间浪费在似懂非懂、“死记硬背”上,从而错失了个性发展和品质培养的机会,况且,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会渐渐地开始支配他们的学习效果。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家长不要过于急功近利,要考虑孩子的兴趣爱好,让孩子有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玩自己喜欢的东西,这些对考试不一定有用,但对他未来发展的用处是不容忽视的。有专家指出,“超前教育”造成孩子“领跑”只是暂时的假象,将超前于孩子发展过程的知识技能强加于还没有完全做好能力上准备的孩子,可能会带来“拔苗助长”,上演现代版“伤仲永”的严重后果。希望焦虑的家长都能懂得这些道理。

@罗缘琦:与以往不同,“神童”引来的不是赞许和羡慕的眼光,而是频现网友的集体“吐槽”,“不敢生娃了,怕拖了国家的后腿”,“这样的娃怕比老师还厉害,不用教了”。与之前掀起的“校外恶补”热潮相比,这里的幼升小“牛娃简历”让人更为惊叹,“抢跑学习”、“超前教育”再往前恐怕要追溯到娘胎了,比不了考试成绩,就开始拼父母基因。精致的“牛娃简历”,疯狂的校外培训,叫好不叫座的学校减负,是谁让家长焦虑难耐,让学校左右为难,让孩子身负重担?这需要追溯到教育之“根”,追本溯源才能“活水”长流。

除焦虑之根,让家长静静。孩子是家长梦想的延续,“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大部分家长对于孩子的期望。“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让家长倍感压力,心生焦虑。公立教育的“低保化”让家长不惜造就“牛娃简历”帮助孩子在8000近60的录取大战中绞尽脑汁、奋勇前行,挤进民办学校;孩子教育的“资本化”让家长产生“花了钱的教育才是高质量的教育”的扭曲观念,不惜用校外培训“恶补”来为孩子补充营养,用金钱堆积教育。破除公办教育“低保化”应该均衡教育资源,减少等级分化来降低竞争压力;铲除教育的“资本化”应该加强素质教育,让补课成为“补给品”而不是“必需品”。让家长松口气,也让孩子降降压。

强教育之根,让学校归位。学校因教育而生,以教育为本。教育问题的频频出现,关键在于学校没有稳固教育之根。好学生的标准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重“智”形成的“应试教育”让“牛娃简历”重描“学微积分”、“懂核反应”等智力标签,让“校外培训”由兴趣班变成补习班,让“卷面成绩”成为唯一的竞争武器。教育的应有之义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能力的评定也应该是综合成绩,偏颇一方培养出来的将会是存在“短板”的木桶。以转“应试教育”成“素质教育”为抓手,让学校回归教育的初心,让培训回归兴趣的本意,让成绩回归公平的底色。

固成长之根,让孩子“健全”。牛娃再牛,Ta也只是个孩子。成长的烦恼恐怕不再是生活中的那些“小九九”,而是铺天盖地的测试卷,满满当当的培优表,众望所归的父母心。据调查,填鸭式的超前教育所带来的只是暂时的“牛娃”效应,而且容易让孩子在教育之路的前半场就产生“厌学”情绪。孩子成长并不仅仅是智商的提升,还有情商的发展,一段只有学习,没有生活的成长之旅是遗憾的,一个只懂学习,不会生活的成长之果是不健全的。以“健康、全面”为孩子成长的目标,选择素质教育的道路,木板同高的木桶才能装下最多的水。

人生是一场赛跑,更是一场长跑,孩子处于起跑线上,回溯教育之根,才能避免“抢跑”违反成长规则,“偏跑”导致偏离正轨。

博学解析“牛娃简历”着实让人“大开眼界”:2岁自己刷牙洗澡,3个半月开口说话,6个月夺得全省第一,18个月熟背《弟子规》,3岁潜水,10分钟学会骑自行车,用英语聊美杜莎和居里,看动画自学法语。托班的时候就学会了时间管理,懂得核反应堆、碱基配对以及RNA转录,和爸爸一起听微积分,学会了函数和极限,平时喜欢的游戏是:编程,会用Swift语言编写代码。难怪有网友笑称:“这到底是选拔小学生还是中科院士?”,这份简历是否夸大,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不难看出其中折射出的幼儿教育之殇。

其实,很多家长喜欢用超前教育让孩子达到看上去比其他孩子更聪明的效果。在本该无忧无虑的年纪让它们承受家长给予的压力与成长,这种“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会让孩子产生厌学情绪,结果会适得其反。希望家长可以警醒,合理安排自己孩子的学习,而不是企图通过提前学习的方式来打造一个个所谓的“神童”,否则,不仅孩子不会快乐,反而违反成长规则,出现“问题小孩”就得不偿失了。

 

 

分享到:

浙江博学成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浙ICP备16039167号-1    工信部备案管理系统

Copyright©2006-2024 www.bxgwy.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