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很多考生来说,国考可谓是一次为了公务员职位而“搏命”的机会。而想要在国考中脱颖而出,那么申论的学习是至关重要的,俗话说:得申论者得天下。而想要申论得到高分,那作文必须要出彩!那究竟应该怎么去做呢,博学教育跟大家一起来分享一下。
一、扫清误区助“成公”
首先,抄材料。对于大多数的考生来说,认为作文就是文字的堆砌,没什么太难的,实在不会写,还有材料可以抄抄,这也就导致大多数考生的作文可谓是质量极差,甚至有的考生作文基本上是从头抄到尾,这样的作文想要得高分真是难上加难。
其次,只顾表面忽视内核。有一部分的考生认为,作文需要写的“漂亮”一点,这时各种名言警句扑面而来,让人感叹其积累之丰富。但是,名言警句的适当的引用固然不错,可忽视文章的立意则是丢西瓜捡芝麻、本末倒置。这样的作文可谓是粗制滥造,毫无阅读的必要,可别提深刻二字。
最后,文章内容单一,枯燥乏味。对于一部分的考生来说,作文字数写够基本上属于完成此次写作的任务,也就是在那里干巴巴的讲一些道理,假大空不说,还会让阅卷者彻底失去阅读的兴趣,也就无法换来想要的高分。
针对上述问题,各位考生一定要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那么如何去改,博学教育在这里给出三点建议:第一,抄也要抄的“艺术”。词穷可能是每一个考生都遇到的问题,因此从材料中适当的摘取其实并无不可。但是,一方面要注意适度原则,切不可过分摘录;另一方面,在摘抄的过程中不要原封不动一字不差的写在答题纸上,要知道中国汉语言博大精深,相同的意思我们可以通过不同语句表达出来。第二,挖掘作文内核-立意。作文切莫盲目下笔,一定要选择最佳的立意才可,只有选择最佳立意才能体现深刻、符合材料等等要求,一般可以尝试多阅读几遍最后一则材料。第三,内容充实丰富,论证方式多样。作文的论证方式多种多样大体可分为“理证”、“例证”,这就让我们论据可以从道理和事例两个方面下手,一方面要多关注习总书记的经典语录,以及其他的名人名言;另一方面,也要学会积累论证,如“太行山下新愚公”李保国、人民好教师黄大年等等好的事例。
二、知识积累现“辉煌”
作文写得好绝对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任何一篇好的作文都是在不断的日积月累中展现出来的,作文强调充实、深刻。何为充实?就是需要广大考生在论证的过程中能够做到旁征博引,能够做到有理有据,用最贴近的论据证明观点。而这些论据从何而来,一小部分我们可以从材料中摘取,但更多的是来自我们日常的积累,如日常的申论做题,每次的材料阅读其实都可以作为一次积累。唯有让我们的内容更贴近论点,唯有让们的论据更加丰富,唯有让我们的论证方式更加多样,才能够真正的做到充实二字。何为深刻?很多考生在写作文的时候往往是浮于表面,只能做到就着话题简单的谈一谈,却无法真正的理解出题人的意图,更不能结合当下实际,理论方针等等。这就需要更多的考生作为一名未来的公职人员,能够积极去关注国家的大事,能够理解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这里建议考生详细了解最近的“十九大”“两会”。唯有真正了解国家的执政理念与方向,才能更好地把握国考出题人的意图,做到作文的深刻。
三、开头结尾添“精彩”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一个好的开头可以更好的吸引人们对于文章的阅读兴趣,一个好的开头也可以让人们能够更加鲜明的了解作者的观点、核心思想,一个好的开头更是一篇文章的点睛之笔,它可以让文章气势如虹,也可以让文章绵远流长,它奠定着文章的基调。开头写法有很多,如排比写法,这也是大多数考生喜爱的方法,不仅可以凑字,更能让文章读起来朗朗上口,增添气势。如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强调民生的重要)民生关乎国家发展大计,民生关乎社会和谐安宁,民生关乎百姓生活幸福......。除了排比还有很多种写法,不一而足,考生可自行选取。开头之外就是结尾,很多考生往往作文出现虎头蛇尾的现象,可能在开头还值得一看,可是读到后面时就如同“鸡肋”一样,索然无味。为此作文结尾也必须得到重视。写法也很多,开头的排比同样适用结尾,也可选用引言等等。如: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以民而安。民生问题牵动国家方方面面,惠民则是解决民生难得重要手段。唯有以惠民解民生才能更好的实现人民的幸福,社会的和谐安宁,国家的繁荣富强。惠民政策要以民为基,只有如此,才能做到小康社会的早日到来,才能实现百年复兴的“中国梦”。
博学教育认为,知识的积累来自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我们应该做到善于观察主动动脑,学会发现身边的问题,积极去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唯有如此,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申论热点 > 时政热点 > 综合知识 > 行测备考 > 面试技巧
浙江博学成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浙ICP备16039167号-1 工信部备案管理系统
Copyright©2006-2024 www.bxgwy.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