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
400-0160-999
公众号
微博
小红书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辅导资料 » 面试
辅导资料
面试热点:中国的饭碗要端在自己手中
发布时间:2019-10-16 10:38:09    |    发布人: 博学教育    |    点击次数: 1544

       ​​“中国依靠自身力量端牢自己的饭碗,实现了由‘吃不饱’到‘吃得饱’,并且“吃得好”的历史性转变。”近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全面总结中国的粮食安全成就,深入介绍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并针对未来形势系统阐释了中国相关政策主张。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这部白皮书的发布,向世界宣告:中国有能力保障自己的吃饭问题。

       腹内有食,碗里有饭,是千百年来中国百姓最朴素的愿望。1949年8月,时任美国国务卿艾奇逊说,1949年之前,没有一个政府使中国人民的吃饭问题得到解决。这一年,全国粮食人均占有量仅209公斤。白皮书显示,日前中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70公斤左右。从谷物供应基本自给到膳食品种丰富多样,从粮食总产量连上新台阶到贫困人口“不愁吃”,如今的中国以不到世界9%的耕地、6.4%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奇迹令世界瞩目。面对外界关于“谁来养活中国人”的质疑,中国政府用行动做出最有力的回应:靠我们自己!

       正如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有关领导所说:当前中国正处在历史上粮食安全形势最好的时期。形势最好,不单意味着我国粮食产量高、库存充足,也包含着市场供应稳、粮食价格稳,粮食保障能力、调控能力不断增强等多重信息。伟大成就的取得,关键在于我们成功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上世纪50年代提出的“农业八字宪法”,改革开放后推广、完善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1个关于“三农”的中央一号文件,记录着我国粮食领域的制度创新、实践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确立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从生产、市场、科技、法律等多个角度搭建起保障粮食安全的制度体系,让“中国饭碗”越端越稳。

       居安思危,粮食事关国计民生,粮食安全这根弦片刻不能放松。从现实来看,中国的粮食产需仍将维持紧平衡态势,当有限的耕地、有限的水资源与呈刚性增长态势的粮食需求、消费者日益提高的品质需求相遇,为粮食生产提出挑战。另一方面,随着时代的变化,粮食安全的定义也在发生变化。粮食安全不只关系经济发展、产业转型,更关系到环境保护、社会服务等多个领域;不只牵涉一国一地,更与国际市场紧密相连;不只涉及耕种刨除的生产环节,更需要从全产业链的视角,保证粮食科研、仓储、流通、加工、应急等环节畅通无阻。由此来看,保障粮食安全可谓任重道远。

70多年,解放军拉动了开发北大荒的“第一把犁”;如今,中国农业的“开荒”不再是唤醒荒地,而是在发展粮食产业的路上破风前行。白皮书中,“高质量发展”是一个关键词。有人说:这意味着粮食生产由增产导向向提质导向转变。近年来,各地就此探索出不少好经验、好做法。归结起来,就是要聚焦“坚持‘粮头食尾’和‘农头工尾’,实现高质量发展、建设粮食产业强国”的“一个目标”,服务国家粮食安全和乡村振兴“两大战略”,坚持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三链协同”,建设优质粮食工程、示范市县、示范园区、骨干企业等“四大载体”,实施产购储加销“五优联动”。未来,我国将着眼粮食生产能力、储备应急管理、粮食流通体系、世界粮食安全,加快推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全面夯实粮食安全的产业基础。

       笃定“中国人的饭碗要端在自己手中”的信念,袁隆平在更高产、更高品质的水稻育种路上燃烧生命。平均亩产700公斤、900公斤、1100公斤,一次次突破为中国粮食安全作出不朽贡献。在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上,荣获共和国勋章的袁隆平向习近平总书记说:正向亩产1200公斤冲刺!秉持这样的信念与决心,瞄准新技术、新业态,练就“为耕者谋利、为食者造福”的本领,中国的粮食安全将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

 

申论热点 > 时政热点 > 综合知识 > 行测备考 > 面试技巧  

面试视频 > 笔试视频 > 题库练习 > 开课信息 > 大学生村官

分享到:

浙江博学成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浙ICP备16039167号-1    工信部备案管理系统

Copyright©2006-2024 www.bxgwy.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