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国两会落下帷幕,两会发出的开放信号愈发强烈。“面对外部环境变化,要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稳定产业链供应链,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政府工作报告》中着墨不多的这句话,显示了中国进一步推动高质量开放的决心。面对新冠疫情带来的各种危机,开放不仅对加速中国自身经济恢复具有重要意义,更有利于推动构建更加包容和公平的新型全球化。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前,全球危机的一些迹象和表现已经出现。进入21世纪后,从多哈回合的失败到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到难民危机的发酵,再到全球气候和环境危机的日益严峻,频发的全球危机引发了各国对全球化的质疑与动摇。我们看到对全球化的不满已经从发展中国家扩散到发达国家,逆全球化的浪潮一阵阵袭来。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英国走向“脱钩”、法国“黄马甲”运动至今都未能平息……民粹的声音在各国越来越强烈,而贸易保护主义也在增强。
新冠疫情像一把火,把这些存在已久的全球危机因素再次点燃。但必须看到,真正出现问题的并不是全球化本身,而是推动全球化发展的规则。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所说,全球化本身不是目的,而是达到提高各国人民生活水平这一目的的手段。而由于结构性不平衡,现行全球化规则不仅没有更好地推动人类社会靠近这一目的,反而拉大了不同国家和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财富差距,激化了矛盾与冲突。如何创新全球化规则,通过更优的全球治理,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社会发展,是各国亟待解决的问题。
从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开始,中国进入了高速全球化发展的阶段。在近20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已经从全球化的参与者逐渐转变为反哺全球化的重要力量。2008年金融危机出现后,中国与其他国家开展了积极合作,为全球经济复苏做出了重要贡献。通过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观等全球治理方案,中国为世界经济发展注入了更多动能。而当全球疫情出现后,中国再一次展现出大国担当,为疫情中的各国送去抗疫物资并分享中国的抗疫经验。
进入全球疫情发展的后半程,疫情带来的全球经济危机已经超越了疫情本身,保护主义和民粹主义等逆全球化思潮的抬头将为全球化发展和多边主义合作设置更多障碍。面对后疫情时代全球格局的变化,中国不会向困难低头,而将从长远出发选择合作,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推动全球化发展。
中国推动高质量开放,首先从开放本国市场做起。全国两会期间,国家主席习近平专程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的经济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习主席在联组会的讲话中明确指出,我们要以“开放、合作、共赢胸怀谋划发展”,而《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了未来将进一步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并加强自贸区建设的发展目标。在推动高质量开放的过程中,中国应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落实《外商投资法》条款,保护外商正当权益。中国拥有巨大的消费市场,走向开放有利于实现市场的充分竞争,激发消费潜力。这不仅将加速中国经济恢复,更将为世界发出“中国红利”。
其次,积极推动亚洲区域一体化建设。新冠疫情后,各国出于对维护本国产业安全的考虑,一种“有限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或将更加明显。在这种“有限全球化”中,区域合作将成为国家间合作的重要趋势。中国应立足于亚洲,更加积极参与亚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回答日本记者关于中国是否打算参加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的问题时回答,中国对加入CPTPP(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持积极开放的态度。同时李克强总理还表示,中国希望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可以在今年如期签署,并积极推进中日韩FTA(中日韩自由贸易协定)的建设,在大循环中建立中日韩小循环。这些表态意味着,中国将顺势通过区域合作支持多边主义,为推动亚洲区域一体化贡献更多力量。
再次,在构建一个更加包容和公平的新型全球化过程中,继续探索构建有利于加强中美欧合作的平衡模式,共同创新全球治理。欧盟既是美国的盟友,也是中国的重要合作伙伴,与中美两国都有着共同利益。如果未来欧洲能在中美之间发挥更多平衡作用,形成中美欧协调合作的局面,全球治理创新将会注入更大的驱动力。如在WTO改革中,中美欧三方可积极展开三边对话交流,探讨WTO改革的可行方案,推进改革取得实质性成果。作为WTO中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三大成员,中美欧之间的合作将号召更多成员国响应,维护国际自由贸易秩序。
在现行全球化机制不足以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背景下,推进全球治理创新发展已刻不容缓。作为全球化的受益者和支持者,中国将以更加开放的态度参与全球化进程,为全球治理创新做出更积极的贡献。
浙江博学成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浙ICP备16039167号-1 工信部备案管理系统
Copyright©2006-2024 www.bxgwy.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