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服务群众的重要抓手,但不少地方因不能很好破解谁来做、做什么、怎么做等问题,而让文明实践中心沦为空架子。记者在重庆市九龙坡区调研了解到,该区依托区、镇、村三级新时代文明实践节点,围绕青少年思想健康、就业增收、乡村振兴等方面,大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有效填补了政府职能短板,大大提升了基层治理水平。
心理疏导为青少年健康构筑“防护网”
近年来,青少年自杀事件屡屡发生,青少年心理健康疏导刻不容缓。为破解这一社会问题,九龙坡区依托文明实践中心,通过社工组织实施扶苗成长计划,主动上门排查或接受需求“订单”,为有困难的青少年及家长提供专业心理疏导。
“你看,这幅画上色彩鲜艳,代表着他心理很阳光,有房子,房子是人们成长的场所,投射内心的安全感;有窗户,有他的家人,尤其是他父亲的形象,形象高大,五官正常,说明在孩子心里父亲的形象很重要。”日前,在九龙街道水碾社区5岁小朋友晨晨的家里,九龙坡区文明实践中心的社工李世佳欢用画画的形式,给他做了一个简单的心理测试。晨晨父母离异,由爷爷奶奶照顾。奶奶担心晨晨的心理健康,求助社工给予关怀。
“虽然目前来看,晨晨的心理是阳光健康的,但我们仍会给予晨晨3至5年的追踪、关怀,守住孩子的童真。比如,我们会定期家访,邀请他参加各类活动,连接各种能够帮助他的资源等。”据李世佳欢介绍,九龙坡区文明实践中心开展九龙扶苗成长计划以来,累计帮助问题青少年、困境儿童2000余人次。
记者在九龙坡区文明实践中心看到,负责开展九龙扶苗成长计划的社工组织,只是该区15支专业社工组织的中一个。“随着群众的需求日益多元,基层治理也要更加精细。为次,我们依托文明实践中心开展志愿服务,以满足群众多元化需求,弥补政府功能不足。”九龙坡区委常委、宣传部长颜朝华说。
据介绍,九龙坡区还构建了三级联动协同机制,全区挂牌成立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个、文明实践所13个、文明实践站149个,在9个区级部门设立了文明实践分中心,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联动协同推进工作体系。
就业服务为公租房社区破“顽疾”
长期以来,公租房、廉租房等社区因就业不充分,普遍存在矛盾多发、治安不佳等社会“顽疾”。九龙坡区依托文明实践中心,紧紧抓住就业这个“牛鼻子”,在公租房社区打造了就业超市、创业苗圃、巧手梦工坊、创业市场等四个就业品牌,为社区内的闲置劳动力找到了“出路”。
九龙坡区民安华福社区常住人口达5.1万,是全国最大的公租房社区之一,其中外来人员占8成,小学和初中以下低学历人群占6成,家庭缺乏稳定收入的占4成,残疾等就业困难人员占2成,由于缺乏稳定收入,居民普遍生活水平不高,社会治安案件多发。近年来,随着四大就业品牌的实施,这里3000名居民实现了就业,社会治安也随之好转。
在民安华福社区的就业超市里,社工们正在对居民的就业申请进行登记。在刚刚提交的一份“求职人员登记表”上,39岁的居民华小会写下了自己的就业意向,并注明了自己具备的技能。“我们整合了320家用工单位的岗位需求,为居民提供了800多个就业岗位。”民安华福社区安心创业党支部书记李炎说,过去居民和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现在他们之间不但有了桥梁,还实现了“一键呼叫”,随时可以交流,每周还有企业现场面试。
除了搭建就业桥梁,文明实践中心还将企业引入社区,让居民实现就地就近就业。在社区里的巧手梦工坊里,社区居民聂静正在缝制婚纱。“我过去在家带孩子,现在两个孩子都上了学,我闲着没事,就在这里做工,一个月能挣4000元左右,关键是工作时间灵活,不耽误接送孩子读书。”聂静说。在巧手梦工坊里,5家入驻的企业,为居民提供了700多个岗位。
文明实践中心还为想创业的居民搭建了“舞台”。创业苗圃为居民提供了411个无租金的临时摊位,只需缴纳几元钱的清洁费,便可以在社区内的固定场所摆地摊。创业市场则提供了37个免租金的门面,让具备一定条件的居民开门市。创业苗圃和创业市场,让社区的不少居民走上了成功创业的道路,居民方建华就是从创业苗圃起家,如今租了5个门面,成为小有名气的“创业家”。
聚合资源服务乡村促振兴
人才短缺一直是制约乡村振兴的重要短板。九龙坡区西彭镇是典型的城乡结合部,本可以依托地理优势,发挥特色农业产业,打造主城区的“后花园”“蔬菜园”,但受制于人才、技术等方面的制约,当地农业产业整体“小散乱”。去年以来,西彭镇文明实践所整合各类人才资源,通过志愿服务方式为群众提供技术指导、产品销售、产业规划等服务,逐步优化了当地的产业结构、提升了当地的村容村貌。
“我们以志愿者为主体,打造了新时代文明实践领导队伍、镇级志愿服务队伍、村级志愿服务队伍等三支队伍,吸纳镇党政干部、基层社会工作者、农村技术员、中小学教师、爱心人士、致富能手等人群加入,为乡村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西彭镇党建办工作人员殷花说。
西彭镇长石村的生姜种植已有上百年历史,因其嫩、脆、鲜、根茎长而远近闻名。10多年前,长石村家家户户都种植生姜,全村种植面积最大时有1500余亩,年产量4000余吨。但2005年,大面积种植的长石生姜突然遭遇“姜瘟病”,生姜存活率不到10%,长石村纷纷外出务工,长石生姜变得鲜有人种。
长石村文明实践站请来区里专业技术指导员开展“田间”课堂,实地为种植户讲解生姜种植新技术,指导种植户播种、施肥,同时帮助村里建立专业合作社,逐步恢复了长石生姜种植规模。2020年,长石村生姜的亩产量达到了近9000斤,亩产量相比之前提高了四成。西彭镇文明实践所还搭建了“铝都网姐”带货平台,通过抖音、短视频等新媒体宣传方式,帮助农户销售生姜等农产品。
与此同时,当地文明实践所还积极引导当地农旅融合,实现产业升级。一向默默无闻的新民村突然成了网红打卡点,该村在文明实践所帮助下推出的农旅融合项目“五彩稻田”,春季千亩油菜花开,黄金铺地、香气宜人;夏季五色稻田姹紫嫣红,犹如农民丰收的“笑脸”,吸引了四面八方的游客前来打卡,好“风景”给村民带来了好“钱景”。
“我区的文明实践中心不仅整合了人才资源,还整合了各部门的健身休闲、读书阅览、便民服务大厅、文化服务等公共服务阵地资源,既让原有资源平台充分发挥已有作用,又与新时代文明实践融合贯通,实现了资源优化配置、共享共用,强化了各行各业主动参与文明实践的责任和内生动力。”颜朝华说。
浙江博学成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浙ICP备16039167号-1 工信部备案管理系统
Copyright©2006-2024 www.bxgwy.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