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
400-0160-999
公众号
微博
小红书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辅导资料 » 申论
辅导资料
【王哲天天申论系列】繁荣乡村文化 助力乡村振兴
发布时间:2021-04-02 11:11:00    |    发布人: 博学教育    |    点击次数: 1077

从“三个适应”入手加强组织领导

全国政协常委 刘福连

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关键,应从“三个适应”入手,加强对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

适应农民的文化需求,切实增强抓文化建设的主动性。广大农民在解决了温饱问题后,对文化的需求明显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要积极适应这些需求和变化,不断加强对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选配农村基层党组织“一把手”要注重衡量他们的政治文化素养,考核农村基层党组织要把抓思想文化建设作为一个重要内容。要把农村基层文化专干配备到位,并适时提高文化专干经费补助标准。

适应农村的发展现状,切实增强抓文化建设的针对性。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充分挖掘弘扬乡土文化,释放乡土文化的魅力和吸引力;要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创造性,让农民成为乡村文化建设的主体,让群众自觉参与文化、欣赏文化,大力激发农村的生机和活力。

适应文化的特点规律,切实增强抓文化建设的持续性。农村基层党组织要端正政绩观,以钉钉子精神一年接着一年抓、一任接着一任干。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弘扬主旋律和社会正气,提高乡村文明程度。

宣传宣讲要更接地气

全国政协委员 田 进

我们对农村宣传宣讲文化道德,需要更接地气。建议:

进一步推动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使其成为农村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的基层阵地和凝聚共识的精神家园。省市两级宣传部门应进一步推动优质文化资源向县级融媒体中心倾斜,在内容扶持、资金保障、人才培养等方面加大投入。同时,县级融媒体中心应集中力量开办面向当地农村的文化道德建设专栏节目。

进一步把面向农村传播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知识和科学放在宣传宣讲的重要位置。各类宣传宣讲要更多从老百姓角度出发,更加注重结合当地群众的社会生活,减少硬性灌输,努力讲好故事。

继续发挥好农村大喇叭的作用。基层相关部门统一制定农村大喇叭定时播放新闻、乡土文化等节目的制度规定,报道好人好事,传播正能量。重视开发移动端的“三农”场景新应用,指导相关机构开发免费公益的APP,主要普及科学文化知识、传播优秀传统文化。这些APP还可以对接商业平台,为农民特别是农村年轻人开辟创业新渠道。

发挥文化力量促进产业兴旺

全国政协委员 余留芬

在带领乡亲脱贫致富的实践中,对发挥文化力量促进乡村产业兴旺有两点深切的感受。

一是要学懂弄通党的好政策。党支部把强化党员干部思想武装、提升政策水平摆在首要位置。村“两委”建立常态化、制度化的学习机制并坚决落实,使党支部始终成为坚强的战斗堡垒,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确保党的政策在乡村这“最后一公里”得以落地。

二是要转变群众落后的思想观念。党支部把宣介党的政策、开展文化教育当成长期任务。以乡亲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宣传,让党的政策入脑入心,推动干部群众转变思想观念。

为更好地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建议:一是加强对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宣传文化和农业农村部门在组织教育培训时,应重点提升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带领群众跟党走、因地制宜发展生产的能力。二是对各地开发利用特色资源给予政策倾斜和技术支持,注重宣介推广开发利用特色资源的成功范例。

农村文化产业需走融合路

全国政协委员 谭 跃

今年到安徽、湖南调研,收获良多。在农村文化产业方面,发现两省存在五种产业类型,包括:城市近郊型、古建村落型、文化创意型、生态景区型和特色观光型。五种类型体现了五个融合特点:政府、企业、个体融合,其中政府是主导,企业是主体;一二三产业融合,立足“三农”,又促进了工业化、商业化;文化、旅游、生态融合,文化激活了生态资源和旅游要素;传统文化和现代创意融合,科技、网络、创意助推了农村面貌改变、农业升级和农民转型;城乡融合,城市的智力、资本盘活了农村的资源资产。

为进一步推进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建议实施农村文化产业“五纳入”:纳入“十四五”各级城乡发展规划,纳入“新基建”投资和中小微企业融资安排,纳入各类文化投资基金的投资,纳入税费减免和扶持的范围,纳入城市文化产业集团的发展战略。

发展古村落旅游 助推乡村振兴

全国政协委员 李修松

古村落保存了较多的古民居类文物,承载着文化传统,值得深入研究、妥善保护。可以利用古村落文化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安徽省黄山市利用古村落古民居密集的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以黟县为例,2018年该县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19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98亿元,30%的居民不同程度从中获益。古村落的生态修复、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大为改善,村容村貌美化优化,公共服务水平大大提升,村民素质大为提高。

当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保护经费缺乏、文化内涵发掘利用不够、某些法规需要调整、乡村旅游缺乏特色等。为此建议:分析其保护利用的好经验好做法予以推广,加大项目支持力度。借鉴其他国家利用社会力量保护古民居的做法,就古民居产权转让中有关限制性法规予以修订。组织力量研究,帮助解决古村落旅游同质化问题。

以民族文化助推民族地区乡村振兴

全国政协委员 马邦河

民族文化凝聚着浓郁的乡土气息、乡土之美,是一座值得深入挖掘的文化宝库,可以从中找到促进乡村振兴的文化力量。在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践中,应发挥民族文化力量。建议:

在发展民族文化产业上做文章。近些年,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建设了许多民族特色村寨和美丽乡村示范村。游客到这里旅游,可以体验生活,品尝美食,感受特色文化。村民增收了,民族文化也得到传承。利用特色资源打造文化品牌。建议国家加强对民族地区特色资源开发利用研究,鼓励有条件的乡村建设地方性文化公园、文化长廊或地质公园,探索以文化建设促进乡村振兴的新路子。各级党委、政府大力提倡各民族群众团结友爱、互帮互助,齐心协力建设共同的美好家园,有力地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主流媒体助推乡村文化振兴

全国政协委员 吕焕斌

充分发挥乡村文化振兴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主流媒体责无旁贷。建议:

主流媒体应当以文化自觉主动承担起文化使命,创新推出“文化走基层”活动,不断增强宣传工作者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以好的传播方式、好的传播内容、好的文化创意,寓教于乐,将文化送进百姓的心里,做乡村文化振兴的推动者与建设者。

以主流媒体为载体,大力发展“互联网+”的乡村文化建设模式。主流媒体应当大胆创新数字文化服务的传播渠道,利用智能手机等新兴传播渠道,推动乡村振兴和互联网发展的深度融合,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入民俗节庆中

全国政协委员 陈际瓦

民俗节庆是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各地大力打造民俗节庆活动,进一步增强了群众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对乡村振兴的自豪感、对美好生活的幸福感,有力推动了乡村振兴。建议:

深入挖掘民俗节庆中的深层思想,充分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内涵。以民俗节庆为背景,创作一批深情讴歌民族英雄、时代楷模、优秀乡贤事迹的文艺影视作品。在乡村建设中,推动乡史、村史文化展馆(室)建设,保护和利用好乡村宗族祠堂、名人故居等,大力弘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有效整合民俗节庆中的人文资源,增进公民人文素养。及时抢救记录口口相传的山歌、无文字的少数民族语言等,利用节庆加以保护和传承。

打造非遗工坊 助力乡村振兴

全国政协委员 张妹芝

非遗扶贫,一头连着党中央的民生政策,一头连着中华民族的文脉赓续。建议:

强化政策扶持,完善顶层设计。将发展非遗工坊纳入乡村振兴目标任务,制定非遗工坊总体建设指导方案,建立非遗工坊效能评估、数据统计和工作考核机制,为非遗工坊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保障。强化人才培养,提升发展能力。帮助乡村群众在掌握传统技艺的基础之上,学习电子商务、产品设计、市场销售等技艺技能;培育扶持学得好、留得住、干得强的非遗工坊带头人,加强宣传,培树典型,鼓励劳动致富,提高传承人社会地位和影响力。强化品牌价值,增强市场活力。扶持非遗工坊进行产品创意创新设计,提升整体品质,推出符合时代特征、融入当代生活和具有知识产权的产品系列,扶持非遗工坊与各互联网电商平台、商贸平台建立合作对接机制,线上线下结合,延长产业链。

发挥新乡贤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

全国政协委员 阮诗玮

新乡贤可以说是赓续文化传统、完善乡村治理的有益力量。建议:

政府引领,搭建乡贤回归与干事的平台。建立相关部门、村两委、群众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明确新乡贤的基本标准,确保其公信力。

培根铸魂,挖掘新乡贤文化内涵。结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有关培育、弘扬乡贤精神的教育活动。建立荣誉激励机制,营造“知乡贤、敬乡贤、学乡贤”的氛围。

创新机制,打造兼具乡土性与现代性的乡村治理新模式。要立足乡村实际,创优体制机制,培育带着乡土味的新模式。搭建新乡贤议事平台,鼓励和支持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和公共事业建设,促进乡村公共服务提升与公序良俗形成。

发挥青年服务在繁荣乡村文化中的作用

全国政协委员 丁元竹

乡村振兴需要年轻一代参与。在2020年6月的实地调研中看到,安徽省潜山市招募来的青年志愿者作为文化辅导员,活跃在全市16个乡镇文化广播站和164个行政村,在提供优质公共文化服务,丰富农村老人和留守儿童的精神文化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志愿服务活动得到了普遍认同。

由此建议,把应届毕业生和其他青年一起组织起来,到乡村从事一段时间的青年服务活动。既可以服务乡村社会,繁荣乡村文化,也可以受到锻炼磨砺。发挥青年服务在繁荣乡村文化中的作用,要设计符合乡村振兴的文化服务项目。帮助农民改变传统的思想观念,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加强乡村文化机构建设,补足乡村文化机构人才短板,充分发挥大学生在乡村文化建设中的骨干作用,建设一支“能创新、用得上、会干事”的乡村文化人才队伍。

农村文化建设应走好群众路线

全国政协机关驻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青墩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 李章程

驻村工作一年多,我深深感受到: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持续改善,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在不断提高。今年青墩村举办了多场文化活动,其中7月1日晚举办的群众联欢活动,活动由村里主办,演员都是群众,掌声欢呼声不断。

通过举办活动,我对农村文化建设收获了三点体会:探索建立文化指导员制度,既加大政府投入,又调动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农村文化建设;借鉴扶贫专干的做法在每个村设一名文化专干,负责文化建设;提高文化供给的质量,实现更加有效的思想文化引领。

加强新时代农村文化建设,必须走好群众路线。宣传文化工作者只有真正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才能了解群众的需求和期盼,创作出受农民群众欢迎的文艺作品,也才能更好发挥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

推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

北京大学教授 李国新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了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任务,总的要求是实现“四有”:有标准、有网络、有内容、有人才,“有标准”是第一位的要求,它是政府公共文化服务保基本、兜底线、促公平的尺度。新一轮标准目录调整应重点解决好以下问题:

一是农村公共阅读。农家书屋纳入县域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或者是纳入县级新华书店基层流通体系,实践证明是有效的路子。二是农村电影放映。应加大力度在乡镇文化站特别是中西部乡镇文化站配建数字影厅,提升农民看电影的环境品质。三是送地方戏。加大政府购买力度,把更多的高水平地方戏曲演出送到农村,也要加大对乡村本土创作和演出的扶持力度,增强农民文化生活的参与性。四是提升服务能力。有条件的地方推广乡村公共文化设施社会化管理运营,以社会化、专业化、连锁式服务供给丰富内容、提升品质、增强效能。

提高科学素养和法律意识

全国政协委员 王爱琴

长期以来,科学素养匮乏、法律意识淡薄成为制约乡村文化振兴的瓶颈。为此建议:

持续推进“基层科普行动计划”,建立完善科普专家库和资源库,健全科技、卫生、教育等专业领域从业人员开展农村基层科普的绩效考核机制。重点加强和完善农村公共卫生科普工作。突出宣传预防接种、传染病监测和预警、卫生消毒、饮用水卫生、传染病防治等与农村相关的科学知识和法律法规。结合各地开展的爱国卫生运动,把佩戴口罩、分餐制、垃圾分类等文明新风尚在农村地区推广开来。增强农村法制宣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结合地方戏曲等农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广泛深入宣传法律服务的主要内容和获取途径,促进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氛围。

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贵在精准

湖南省政协常委、中南大学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胡彬彬

近年来,农村文化环境持续向好,不过也存在供需错位等问题,有待解决。从全国的情况来看,一方面,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供不应求;另一方面,存在与农村实际文化需求脱节情况,文化设施使用效率普遍偏低,供不适需。

实现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精准供给,要配置专兼职人员,更要着力破解过去单纯由政府提供的“自上而下”的刚性模式,建立“上下互动”的柔性供给机制,充分对接农民的实际需求。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布局规划,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加大投入,建立可持续的投入机制。同时,要把保护利用农业文化遗产纳入农村文化建设。只有让文化基础设施精准对接农村实际需求,才能缩小文化供给与群众需求之间的差距,化解“供需错位”矛盾。

加强传统村落的保护利用

全国政协委员 吴尚之

传统村落是传统文化的载体,乡土文明的地标。加强传统村落的保护利用,是更好发挥文化建设在乡村振兴中作用的必然要求,是记得住乡愁、留得住记忆、保留住乡村风貌的基础工作。为此,建议:

坚持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相结合,坚持保护优先的理念,防止过度开发和破坏性开发,合理控制商业开发。保护村落特色,保留乡村风貌,做到“一村一品”。加强规划引领,将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列入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和“十四五”规划,纳入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工作协调机制。深入挖掘传统村落的文化价值,组织有关专家和乡贤,对传统村落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进行挖掘整理和研究,建设一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村史馆、乡贤馆。通过多种方式,调动农民保护利用的积极性。解决资金缺口大的问题,一方面呼吁各级政府增加资金投入,另一方面完善相关政策,积极引入社会资本。

在乡村建筑的传承创新中弘扬乡村文化

全国政协委员 郑大发

在农村搞大拆大建容易对农村现有生态和历史文脉造成破坏。应当从“大拆大建”向“留改拆并举、以保留保护为主”转变,使村居空间仍葆有时间的色彩、人情的温度。

重塑观念,扭转“新旧”对立的乡村建设观。应当努力将乡村现代化功能的提升与历史文化保护有机结合,为社区邻里的记忆留下文化载体。村落的形成是农民经过世世代代选择与创造的结果,农村城镇化也应当是一个顺势而为、水到渠成的进程。珍惜每个村庄的个性和特色、传统,聆听农民自己的需要,给予乡村社会以充分的话语权和自主权。

找准策略,在乡村建筑的传承创新中弘扬乡村文化。一是修旧如旧,实现保护传承基础上的创新。二是积极引导,将乡村建筑纳入规划管理范畴。三是强化保护,确保农村用地的规范化。

加强民族地区易地搬迁安置点的文化建设

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政协主席 陈国芳

文化建设承担着促进搬迁群众融入城镇生活的使命,是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关键一招。培养新市民,树立新文明,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文化引领、综合施策、合力共建。为此,建议:

强化规划引领。把民族地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特别是安置点文化建设纳入“十四五”规划,实行差异化政策,在资金和项目上给予倾斜支持,衔接好乡村振兴战略,巩固好脱贫成果。强化资金支持。加大对民族地区安置点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力度,按照建制镇的规模配套建设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打造一批民族乡村文化精品工程。强化政策保障。研究出台支持安置点传承民族文化的保障措施,提高传承人补助标准。

文艺创作要着力扶志

全国政协委员 刘家成

脱贫攻坚是当前“三农”工作的重点问题和重要任务,“三农”题材文艺创作,必然绕不过脱贫话题。今年,我有幸参与了广电总局重点电视剧项目《脱贫十难》的拍摄,负责其中的一部分《茶香飘飘》,讲的是扶贫干部在位于秦巴山区的陕西安康带领村民卖茶脱贫的故事。拍摄这部剧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扶贫面临的最大困难,是一些贫困群众缺乏通过辛勤劳动脱贫的意愿。

自助方能人助,扶贫先要扶志。文艺作品在激励人心、移风易俗、凝聚共识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文艺创作在扶贫扶志工作中大有可为。以扶志实现扶贫目标的成功案例不胜枚举,给我们的文艺创作提供了大量鲜活素材。文艺工作者要大力发掘利用这些素材,努力创作更多反映农民思想实际的优秀文艺作品,带动农民转变观念,激励农民奋发向上、努力脱贫。

挖掘利用乡村红色文化资源

全国政协委员 王建国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既需要发展生产、增加收入,也需要精神文化的引领。我在陕西绥德郝家桥村调研时,看到他们修建了一个内容鲜活生动的革命史陈列馆,虽然只是一个村级小型陈列馆,却吸引了众多参观者。很多村民看完展览,都非常激动,表示很受教育。由此建议:

加大对乡村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和保护力度。不但要搜集整理文件、文献,保护革命旧址,还要征集更多散落在民间的红色家书、立功受奖喜报、奖状、烈士证书、光荣牌匾、革命历史照片、革命标语、革命歌曲民谣和口口相传的革命故事等,留住更多的红色记忆。

充分利用本乡本土的红色文化资源,教育干部群众。本乡本土甚至本家族先辈的革命事迹易于激发当地干部群众的深度认同,从而激励干部群众坚定理想信念,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壮志豪情,为共同推进乡村振兴而不懈奋斗。

激活历史文化基因筑牢振兴基石

全国政协委员 张昌尔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乡村振兴培根铸魂。

秉承天人和谐理念,着力提升乡村规划水平。整合相关力量,充分听取文化、生态界人士意见,对村庄规划建设如何汲取历史文化的和谐生态观等作出指导。

弘扬传统德治文化,着力优化乡村治理格局。充分挖掘传统德治文化的现代价值,发挥新乡贤群体的道德示范、先进带动作用,就传统德治文化在乡村的传承与创新拿出办法,促进法治、德治、自治更好融合,促进乡村治理格局更加完善。

依托地域文化资源,着力打造乡村文旅产业。历史文化也是富民宝藏,是村民同步实现“富口袋”与“富脑袋”的重要抓手。建议出台优惠政策、优化营商环境、培养文创人才,更好推动文化、旅游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促进乡村振兴。

 

申论热点 > 时政热点 > 综合知识 > 行测备考 > 面试技巧 

面试视频 > 笔试视频 > 题库练习 > 开课信息 > 大学生村官

分享到:

浙江博学成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浙ICP备16039167号-1    工信部备案管理系统

Copyright©2006-2024 www.bxgwy.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