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治理亮点新观察
2022-12-02 09:14
来源:半月谈网
【之一】未来社区:高效源自“能思考”
半月谈记者 孙文豪
2022年11月,浙江杭州西湖区,云栖大会上3000平方米“大美数字中国”展区引人关注。在198个数字化实践案例铺展的“数字中国”画卷背后,数字技术正下沉中国社会的“神经末梢”,千千万万个城乡社区期待着新的变化。
让社区拥有“未来感”
在浙江丽水市莲都灵山未来社区,“立体绿化”的建筑场景新奇别致。在这里,不论是高层住宅、人才公寓还是动迁安置房,都嵌入了“微花园”的庭院空间,户主可以通过手机操作自动化滴灌系统,实现“远程照料”。
据灵山未来社区项目负责人介绍,社区与阿里云联合,配齐智能硬件、定制“花园E家”App。社区完全建成后,从无人超市购物,到社区幸福学堂预约,再到空中花园绿化管控,居民们都可以在App上实现一键式操作。同时,可以实时呈现交互数据的“数据驾驶舱”与社区App联通,社区干部的管理服务工作也更为高效便捷。
灵山未来社区是浙江省未来社区建设的试点社区之一,目前已有五批共467个未来社区项目在浙江落地推进。
“我们正探索特大城市数字治理系统解决方案,努力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的实践样本。”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刘捷说。当前,浙江成百上千个“社区微脑”正与作为中枢的城市大脑联通,一项项切实的民生需求嵌入系统,一场人本化、生态化、数字化的未来社区建设实践在浙江铺展开来。
从体验焕新到理念革新
小区跑道一旁的电子屏幕上实时更新着运动积分榜,小蛮驴无人车为居民提供配送服务、社区安保小哥的AR眼镜可以实时识别陌生访客……智能化改造后的社区将整合介入30多种智能设备,布局40多个社区服务场景,实现社区人群100%覆盖。
“未来社区建设是城市有机更新的一个载体。”浙江省政府咨询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刘亭认为,未来社区的建设理念具有系统性和前瞻性,“从更长远的眼光来看,未来社区就是未来城市的细胞形态”。
社区的“未来感”不仅体现在居民们的生活体验上,更会融入社区整体的治理逻辑。阿里云智能总裁张建锋提出,“低代码”时代将会到来,未来将有80%的智能应用是由一线的工作人员开发,简易编程将成为许多工作岗位的基础能力。
阿里云相关业务负责人告诉半月谈记者,在未来的社区治理中,社区干部可以根据居民需求,自主开发智能应用。目前,基于阿里“云钉一体”的持续实施,协同办公平台与应用开发平台打通,在社会治理应用场景中,一线干部也可以变身“开发者”,治理路径将会进一步缩短,治理效能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磨好“数字治理”绣花针
近年来,我国推进数字社会治理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根据2022年《联合国电子政务调查报告》,我国电子政务发展指数为0.8119,达到“非常高”的水平。
与此同时,不少专家学者认为,要持续推动数字治理向基层社区延伸,既要配备完善“新基建”,也要在治理观念上向前一步。
“‘社区微脑’不应只是智慧城市在社区一级的复制和微缩,而更应该以居民的实际需求为导向,在制度功能设计上也要广泛吸纳社区居民参与。”社会工作专家闫加伟认为,最终衡量其效果,还要看它能不能处理好“急事”和“难事”这两道基层治理的必答题。
要磨好“数字治理”这根绣花针,不仅要有“功夫深”的技术水平,更要有回应群众需求的耐心和恒心。闫加伟说:“‘社区微脑’要不断贴近居民,根据需求快速推出、不断调整,只有这样社区工作者才能真正减负,社区才会更有活力。”
【之二】社区基金:共建共享共有
王刚 张勇
建立社区自我发展、自我“造血”机制是提升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水平的现实需要,山东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设立社区基金,创新社区治理服务模式,以提升居民幸福感和满意度为导向,努力把社区建设成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建好基金,用小事凝聚人心
“不仅仅是方便,还省了不少钱呢。”一大早,小区72岁老人董先生对上门服务的“义剪美”爱心理发师竖起了大拇指,“我们楼上好几位老人腿脚不利索,下楼困难,现在只需支付1元钱就能享受上门理发。”
让老人赞不绝口的“义剪美”公益项目便是社区党委通过“小区1元公益服务”方式汇集社区基金,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共建幸福家园的一个缩影。
据介绍,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实践中探索设立社区基金,吸纳驻区单位、企业园区、社会组织、居民群众中的“红色力量”参与社区基金的筹建,搭建社区需求与资源对接的公益平台,构建起党建引领下相融互动新模式。同时,依托社会组织党群服务中心,拓宽资金筹集渠道,提升招引专业社会组织、链接品牌企业、对接多元资源的能力,拓展社区基金发展空间,形成精准化对接、项目化运作、品牌化带动新格局。
“目前我们已经成立街道级社区基金2支、社区级基金32支、青少年专项基金1支,累计募捐资金达到了130余万元。”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人力资源部副部长王刚介绍,随着越来越多“公益血液”加入和“源头活水”注入,党委搭台、社会出资、居民参与的全域化基金参与体系愈加完善。
用好基金,以项目夯实公益
为确保每一笔资金花到群众需求最迫切、最关注的地方,每个社区基金都成立了包括捐赠人代表和社区居民代表的基金管理委员会,搭建起完善的社区基金管理流程和制度体系。由各街道党工委组织编制操作管理手册、战略规划监测报告,全方位规范项目资金的使用报销及审批,实现对社区基金人员、资金、项目实施的全流程管理。
“筹建社区基金的最终目的还是要全部用于社区开展治理服务,有针对性地实施一批覆盖广、受益多的社区服务项目,让每一笔资金都能发挥出最大的社会效益、用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城街道党工委组织委员言灵说。
府前社区学校多,人气旺,但社区治理也面临着房龄长、设施老化、楼道堆物堆料现象严重等诸多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社区党委牵头开展了“清道夫”项目,由居民自主发起了“知仁楼”楼道美化邻里众筹行动,筹集美化资金1150元,虽然项目小,资金少,但社区、物业、楼道居民一起动手,将小区58号楼一处堆物严重的楼道变身为环境清新的“知仁楼”,打造了一个党建引领多元参与、共建共享的治理样本。
除了推进公益项目的实施,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还开展“居民金点子征集”“公益项目大赛”等活动,项目化吸纳各类服务资源,发动居民参与“自我买单”,以无偿、低偿、有偿相结合方式点对点提供互助服务,以“服务换服务、服务换资源、资源换资金”等方式解决实际问题。
引得源头活水,觅得群芳争艳。随着社区基金的合理运行发展,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已推出“清道夫”“安易行”“村村有个图书角”“关爱出行·幸福陪伴”公益项目等众多公益项目,一些社区党委牵头领办的“幸福食堂”、“针心针意”编织坊、“锦华之声”编辑部等都实现了商业化“造血”,累计盈利超10万元,这些资金而后又投入到了社区治理服务当中,有效解决了一系列居民关心关注的公共事务难题。
【之三】资产盘活:废弃校舍变“暖巢”
半月谈记者 王莹
几年前,废弃的村小校舍,门前是荒地,楼道堆满垃圾,村民在此养羊;现在,建筑面积700平方米、集居家养老、休闲娱乐、健身、读书于一体的综合性多功能场所,为数百名农村留守老人解决了日常所需。
这里是沈阳法库县四家子蒙古族乡李祥堡村社区教育学校,也叫“龙泉书社”睦邻学习点(以下简称“龙泉书社”),如今是当地老人最喜欢去的地方。
聚龙泉边,爱心流淌
走进龙泉书社,楼内外都洋溢着欢乐的笑声:楼外,宽敞平整的广场上,村民自组小乐队伴奏,秧歌队身着艳丽服装,手持彩扇,翩翩起舞;楼内,有村民在阅览室安静读书,有村民在康复室使用运动器械,还有村民在打牌、下棋,笑声不断。
几年前,李祥堡村还是另一番模样。全村1567人,60岁以上老年人343人,留守老人116人。老人缺乏关心,儿童缺乏关爱,是村里难题。
如何把村民聚在一起,使其老有所养、老有所乐?2017年下半年,时任村主任的乔成贵自掏腰包,改造村里的废弃小学,建成留守老人之家,让乡亲们有一个可活动的地方。
李祥堡村有一眼山泉,名叫聚龙泉,龙泉书社由此得名。为建好龙泉书社,乔成贵发动村民义务献工,四处筹钱,有一点资金就修缮一点,教室和活动室由2间变4间,由一层楼变两层楼,农村“空巢”老人有了“暖巢”。
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每天一大早我和老伴就来吃饭,有时食堂包饺子我们都过来帮忙。人多吃饭香,孩子们也没了后顾之忧。”75岁的村民刘玉芹说,“我们还在这里扭秧歌、学舞蹈,每天甭提多高兴了。”
2020年10月,龙泉书社成为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乐龄陪伴——关爱农村留守老人”全国首批十个试点项目之一。经过进一步改造,留守老人可以在这里享受免费洗浴、洗衣、理发、娱乐、休闲、健身等待遇。
在市县乡教育部门关注和支持下,高校志愿者也来到这里,帮助老人组建徒步、秧歌、扇子舞、旗袍秀、农民乐队、红歌合唱队等活动社团。龙泉书社先后举办了三届风筝艺术节、两届农家炕头春晚、多次联欢会和“聚龙泉杯”歌手大赛。村里老人几乎都参加了活动。“一天不扭秧歌就浑身难受,以前不是腰疼就是腿疼,现在哪儿也不疼了,心情特别舒畅。”70岁的周凤春说。
为进一步发挥老人自身价值,龙泉书社还与沈阳五爱市场签订共建协议,鼓励村民尤其是留守老人、独居老人和失能人员制作手工艺品进行销售,鼓励有条件的老人利用自家院落开辟绿色菜园,向食堂提供瓜果蔬菜。一系列措施拓宽了老人参与社会工作的渠道,营造了老有所为的社会环境。
助力社区教育最后一公里
“睦邻学习点是一种由‘贤达能人’召集,百姓自愿参与的学习型组织。”沈阳市教育局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处副处长李景晓说,“学习点已成为社区治理的支撑点、乡村振兴的致富源、文化娱乐的休闲地。”
几年来,以龙泉书社为中心,相邻几个村屯组成联合体,形成爱老敬老文化圈。在法库,龙泉书社这一案例已获得大力推广。“县教育局采取加大投入、配备师资、组织活动、因需送课等措施,在生活互助、实用技术学习、娱乐休闲等方面为全体居民提供终身化、多样化、个性化的教育服务。”法库县教育局副局长孙笑平说。
目前,睦邻学习点也已在沈阳铺开。沈阳市教育局大力推动幸福教育进社区,深入践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理念,建成城乡睦邻学习点815个。全市1000余名志愿者教师,开发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农业实用技术、声乐、书法、绘画、太极拳、剪纸等20余门社区教育课程,每年送课总量达到1.5万课时。
【之四】社区合作社:在家轻松把钱挣
半月谈记者
闲散劳动力零散就业、灵活就业等问题考验社区治理能力。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发挥社区党组织和党员作用,依托小区网格党群服务站,探索成立城市社区党组织领办合作社,让居民在小区里就能上班,大大提升城市公共服务能力和社区治理水平。
随时都能“接单”干活
在市中街道黄河馨苑社区的招聘会上,社区居民张先生成功找到一份零工工作。“现在在家门口就能上班,别提有多开心了。”他说。
据悉,该社区作为迁建社区,赋闲劳动力较多。社区党委积极对接人社部门开展黄河滩区迁建专场招聘会,通过社区合作社开展零活对接,逐渐形成以手工活对接为主的灵活就业规模,目前辐射带动辖区600多人次参与,为350多人解决灵活就业问题,人均月增收2000多元。
除了组织招聘会,滨城区以社区为单位,开展劳动力资源情况摸排,建立完善劳动力资源基本数据库。针对有灵活就业需求的群众,由社区党委了解就业诉求,开展“一对一”对接,争取“走出去,请进来,留得住”,为广大居民提供更加丰富多样、适应不同需求的灵活用工岗位。
为精准提供就业渠道,城市社区党委牵头组织开展企业路演、居民见面会等,通过企业自主推介产品和工艺,居民可以自行选择合适的手工活计。目前,已引进编结、雕塑、布艺、缝纫等4类项目6种工艺。社区党员干部还积极搭建灵活就业微信群,通过“线上沟通、线下派活”,按时按需将承接业务分派给辖区居民,大家随时都能“接单”干活。
居民就业“微工厂”
“社区里有了‘微工厂’。白天有空的时候,我就领取一些缝补、串珠的活计,一天下来也能有60元到80元左右的收入,还不耽误接送孩子和做饭。”市中街道文汇社区居民王金红是一名全职妈妈,能有一份收入不错还可以照顾孩子的工作,她非常满意。
王金红口中的居民就业“微工厂”是滨城区通过城市社区合作社,在破产下岗职工聚集的老旧小区、黄河滩区迁建村改居民聚集小区等地筹建的。目前,全区共建立彩虹湖社区、北海新城社区、文汇社区等7处城市社区合作社“微工厂”。
“微工厂”由社区党组织牵头成立,主要承接辖区或需求企业零散手工业务,并分派给迁建村民、家庭主妇、有劳动力的老人等特殊群体,让社区居民足不出户就实现灵活就业,“居家、顾家、养家”三不误。
为建好“微工厂”,合作社联合辖区企业、网格党支部等,统筹为民服务经费,落实场地租赁、水电支出、机器配套、原材料供给等。通过“党员帮”“能人带”,选取部分居民代表担任负责人,“微工厂”实施“自管自治”,维护日常运行管理。
提供就业技能培训
为了让更多社会闲散劳动力掌握一技之长,提高就业率,滨城区社区党委在精准对接提供就业岗位基础上,多形式开展技能培训,不断增强社区居民就业适岗能力、增收致富能力。
文汇社区党委书记张宝然介绍:“我们社区合作社结合企业用工需求,针对社区进城务工者家属、全职宝妈、残疾人等,提供工艺品制作、缝制衣物、传统手工制作等技能指导。”
目前,滨城区7个社区合作社与绳网加工、鱼钩加工、纺织服饰等8家相关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为辖区居民提供10余项灵活就业项目的技能培训。同时,各社区党委积极拓宽更多技能服务渠道,与家政服务公司签订协议,定期开展专业化技能培训,培训合格纳入企业用工信息库。16次职业指导进社区活动,为600余名居民提供职业指导服务,促成2000余名社区居民实现灵活就业。
想获取更多公考资讯、资料干货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博学公考”
微信咨询:18072923593 (王老师) 18072923682 (徐老师)
浙江博学成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浙ICP备16039167号-1 工信部备案管理系统
Copyright©2006-2024 www.bxgwy.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